中國重人倫,重家族,深信人多好辦事,多子多孫多福氣,喜歡一大家族全聚在一起、住在一起,要五世其昌,要九代同堂。古老民族中,這種血親家族密集群居的現象並非少見,但像中國如此大規模、高密度的大宅門集居卻是世間罕有。
<論語.子路>:「名不正,則言不順。言不順,則事不成。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。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。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」中國人重禮法又喜歡搞正名,對於人際關係的稱謂自然不會馬虎以待,必定要恭恭敬敬、一絲不苟地為它們掛上專有名詞,鉅細不遺、不厭其煩,亦不怕煩你。因此,在整個親屬稱謂的系統上,非常地複雜、嚴格且講究。
中國是父系社會,重視血統與傳承;好講血脈相連與裙帶關係,不論是「父死子繼、兄終弟及」,或「一人得道、雞犬升天」,或「在家靠父母、出外靠朋友」,在在都說明了親屬關係的重要與親屬關係的濫用。連師生關係、師徒關係、上司部屬 … 等都可以做為套交情的藉口,「一表三千里」更不消說,中國人只要沾上一點邊,就可認親作親戚;雖有「貧居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」的狀況,但總比無親可攀、孤獨於天地要強。
在中國這塊土地上,「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」,各種不同的親屬稱謂不只是親屬關係之辨、親疏遠近之分,更是悠關家族、團體與個人利益之所在 (胳膊向裏彎,利益均沾)。為了方便確認彼此是信得過的「自己人」,自然助長了親屬稱謂名稱與稱謂系統的複雜化。只是,當發生誅九族的事情時,沿著族譜砍起腦袋來卻也是頭顱四散、血肉橫飛;此時只怕人人避之唯恐不及,誰還敢攀親帶故。
中國的親屬稱謂非常嚴謹,絕不像洋鬼子那樣偷工減料,以兄弟而言,洋鬼子不管年齡長幼,一律叫:brother,以姊妹而言,洋鬼子一律叫:sister,但咱們不同,咱們會去依照年齡長幼而區分為哥哥、弟弟、姊姊、妹妹 …,至於其它的親屬稱謂,自然以複雜、專有、講究的原則比照命名之。不過也因為咱們太不「偷工減料」,浪費了太多時間在這些無謂的繁文縟節與文字遊戲上,以致中國上得了檯面的成就除文學外,其它方面就乏善可陳。
近年台灣人口出生率逐年下滑,大家庭結構瓦解,獨生子女人數遞增,人們所能接觸往來的親戚人數逐年下降,親族感情的維繫日益困難;所以,很可能有越來越多人會搞不清楚如此複雜的中國親屬稱謂,所以本人就寫這篇文章來幫幫大家把這個親屬稱謂弄個清楚、求個明白,考考自己還能認出多少親戚。
先從父系親屬開始條列,而「父母兄弟姊妹」這六項不另以文字解釋。
祖父輩 --
祖父 (爺爺):爸爸的爸爸
祖母 (奶奶):爸爸的媽媽
伯祖 (台灣慣稱為伯公):祖父的哥哥,即爸爸的伯父
叔祖 (台灣慣稱為叔公):祖父的弟弟,即爸爸的叔父
祖姑 (姑奶奶,台灣慣稱為姑婆):祖父的姊妹,即爸爸的姑姑 (姑媽)
曾祖父輩 --
曾祖父 (太爺):祖父的爸爸
曾祖母 (太奶奶):祖父的媽媽
高祖父輩 --
高祖:曾祖父的爸爸
父輩 --
爸爸
媽媽
堂伯叔:伯叔祖的兒子
堂姑:伯叔祖的女兒,爸爸的堂姊妹 (此未列正式稱謂)
伯父:爸爸的哥哥
伯母:伯父的老婆
叔父 (叔叔):爸爸的弟弟
嬸嬸:叔叔的老婆
姑姑 (姑媽):爸爸的姊妹
姑父 (姑丈):姑姑的丈夫
同輩 –-
哥哥
嫂嫂:哥哥的老婆
弟弟
弟妹 (弟媳婦):弟弟的老婆
姊姊
姐夫:姊姊的丈夫
妹妹
妹夫:妹妹的丈夫
堂兄弟 (叔伯兄弟):伯父或叔父的兒子
堂姊妹 (叔伯姊妹):伯父或叔父的女兒
從堂兄弟:堂伯叔的兒子
姑表兄弟:姑姑的兒子
姑表姊妹:姑姑的女兒
(下回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