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木蘭了沒 

  這標題下得很奇怪也很令人不解,只是這年頭妖魔橫行、正道淪喪,正正經經地認真辦事沒人鳥你,反得 KUSO 惡搞一番才能引人目光。題名若定為「花木蘭有幸福的歸宿嗎?」一定沒人看,若參考無腦節目「大學生了沒」並將其節目名稱加以套用成「花木蘭了沒?」,肯定會有較多無良鄉民賞光!

  「花木蘭了沒?」的意思就是:「花木蘭有好下場了沒?」,解釋成:「花木蘭嫁了沒?也行

  對讀慣了兒童畫本的小朋友、學校教科書的年輕學子、社會闖盪多年並受劣質電視劇毒害的大人,相信絕大多數人根本沒去想過「花木蘭是否有好下場?」這問題,基於「好人有好報」的因果心理,對列入民間故事「二十四孝」之一的花木蘭,人們打從心理就認定花木蘭最後一定有個快樂的結局、美滿的歸宿。

  懷疑花木蘭是否有好下場?這種想法是很不道德的,不但傷害了人民的情感,也摧毀了人們多年的文化信仰;因此,大多數的人們不願也不想去瞭解花木蘭後來是否真的幸福快樂,因為人們只想聽自己想當然耳的話,並不想聽不中聽的話,不論它是否為實話。

  不論是幼童畫冊、民間故事、國中小教科書、電視、電影,你所知道的花木蘭都有一個快樂的結局,例如以下面這首最廣為教科書採用的《樂府詩選(二)木蘭詩》為例: 

  『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不聞機杼聲,惟聞女嘆息。問女何所思?問女何所憶?「女亦無所思,女亦無所憶。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;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,願為市鞍馬,從此替爺征。」

  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,南市買轡頭,北市買長鞭。朝辭爺孃去,暮宿黃河邊;不聞爺孃喚女聲,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。旦辭黃河去,暮至黑山頭:不聞爺孃喚女聲,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。

  萬里赴戎機,關山度若飛。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鐵衣。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。歸來見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策勳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可汗問所欲,「木蘭不用尚書郎,願借明駝千里足,送兒還故鄉。」

  爺孃聞女來,出郭相扶將。阿姊聞妹來,當戶理紅妝。小弟聞姊來,磨刀霍霍向豬羊。開我東閣門,坐我西閣床。脫我戰時袍,著我舊時裳。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。出門看火伴,火伴皆驚惶:「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」

  雄兔腳撲朔,雌兔眼迷離。兩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』 

  此詩大意為花木蘭女扮男裝,代父從軍,軍旅十二年,建立戰功,回朝受賞,婉拒官職,請返回鄉;回家後換回女裝,此時陪同回鄉、蠢如木頭的同袍弟兄才知木蘭的真實性別。

  詩末並未提及花木蘭的後續發展,但大家都會先入為主,自動認定、想像這位有資格領取大孝獎的孝女一定會有個美滿的未來與歸宿。 

  另一例為美國迪士尼公司於 1998 年推出的動畫電影《木蘭》,迪士尼《木蘭》電影劇情改編自《木蘭詩》,其中改編幅度較大者分列如下:

1. 原本詩中的木蘭還有大姊、小弟,迪士尼版則改編成木蘭是家中唯一兒女。

2. 原本詩中木蘭從軍一去12年,女扮男裝的身分並未被揭穿,直到功成返鄉,著了女裝出來見軍中夥伴,才讓同僚嚇了一跳。但在迪士尼版本中,花木蘭從軍時間沒有那麼久,而且身為女子的真實身分在軍中就被揭露了。

3. 原本詩中並未提及花木蘭的後續,但迪士尼版本卻為花木蘭的歸宿留下伏筆 (片末述年輕帥氣的部隊長藉故追至木蘭老家,且與木蘭家中長輩見了面),為觀眾留下想像空間。

  自然而然地,大家同樣會先入為主,自動認定、想像這位有資格領取大孝獎的孝女一定會有個美滿的未來與歸宿。若沒有的話,小朋友能接受嗎?家長能接受嗎?觀眾還會進戲院嗎? 

  《木蘭詩》對花木蘭的後續發展與歸宿避而不談,民間《二十四孝》版本也略而不答,走溫馨歡樂路線的迪士尼《木蘭》更甭提了,要想知道花木蘭後來到底怎麼了,我們最好參考明朝大學者朱國禎的《湧幢小品》。《湧幢小品》述及的劇情幾與《木蘭詩》完全相同,其精彩可貴之處就在於將《木蘭詩》與《二十四孝》避而不談的部分和盤托出,將實情昭白於天下。 

  『孝烈將軍,隋煬帝時人,姓魏氏,本處子,名木蘭,亳之譙人也。時方征遼募兵,孝烈痛父耄羸,弟妹皆稚騃,慨然代行。服甲冑,鞬櫜操戈,躍馬而往。歷一紀,閱十有八戰,人莫識之。後凱還,天子嘉其功,除尚書不受,懇奏省視。及還譙,釋其戎服,衣其舊裳,同行者駭之,咸謂自有生民以來,蓋未之見也。遂以事聞於朝,召赴闕。帝方恣酒色,奇之,欲納諸宮中,對曰:「臣無媲君之禮。」以死誓拒,迫不已,遂自盡。帝驚憫,追贈將軍,諡孝烈。』 

  後續實情為,同袍得知花木蘭為女子後,一時未顧慮太多,大嘴巴地將此前所未有的故事回報給朝廷,希望朝廷能再次重賞木蘭;未料皇帝老子是個性喜酒色的膿包色胚,竟想將木蘭納入後官。

  木蘭不從,但在中國,任何人若想拒絕皇帝老子的好意只有一個辦法:死!

  木蘭自盡了,香消玉殞;色胚皇帝覺得事情鬧大了,啟動風險控管,追贈木蘭為將軍,諡孝烈,做做樣子平息民怨。 

  這種以自殺作結的寫實版花木蘭,不但會把小朋友嚇哭,把國中小學生嚇傻,我相信連大人都很難接受。這完全違背了「善有善報」的因果信仰,也不符合「花木蘭必有 Happy Ending」的預設心理;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多苦多難的古中國更是如此,雖然花木蘭並非史實,但其結局如此的無常與悲慘卻是合情合理,不足多怪。

  倒有另一為大家所忽視的現象反讓我覺得事態極其嚴重;不知大家是不敢還是沒有想過,古今幾乎沒有文獻或文章去指責那位逼死木蘭的色胚皇帝;大家對色胚皇帝的作為不是略而不提就是輕輕帶過,沒有任何批評,更談不上任何指責。儒家尊皇思想毒害中國之深,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仍是如此,造就了如今眼光淺盤、思想僵化,得過且過又鄉愿的華人世界,台灣尤為之甚,真的是見鬼了。

延伸閱讀:花木蘭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